首页>>生活 >>内容

卡西莫多是什么意思? 卡西莫多照片

发布时间:2023-05-01 23:53:10编辑:温柔的背包来源:

网上有很多关于卡西莫多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也有很多人解答有关卡西莫多照片的知识,今天每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内容导航:

一、卡西莫多是什么意思?

二、介绍几个1840年以后的外国作家~

一、卡西莫多是什么意思?

卡西莫多,男,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卡西莫多是一个悲剧人物,家境贫寒,却对浪漫爱情充满幻想。

卡西莫多长相怪异,从小就被遗弃。助理教师克劳德收养了他。虽然他的外表丑陋,但他的内心是高尚的。然而,卡西莫多的“美”却完全不为人知。可以说卡西莫多是泥淖中的珍珠,沾满了肮脏的泥巴,很少有人剥开泥巴去看珍珠。所以他的美缺少的是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没有恰当表现形式的所谓美不过是海底。

二、介绍几个1840年以后的外国作家~

分类:教育/科学学习辅助的问题描述:需要简要介绍和评论~如有~我将发布全部分析:欧亨利(O. 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悉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曾被评论家誉为曼哈顿的桂冠散文作家和现代美国短篇小说之父。他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博罗的一个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当过药房学徒、牛郎、会计、土地局职员、记者和银行出纳员。当银行给职员发工资时,因为银行现金短缺,他离家出走,流亡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躲避审判。后来因回家探望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在监狱医务室做药剂师。在银行工作时,他有过写作经历,在监狱医务室担任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他搬到纽约,专攻写作。

欧亨利擅长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人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幽默,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它还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因为它描述了许多人物,充满了对生活的兴趣。代表作品有小说集《白菜 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一些著名的文章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 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一生写了96部部长、短篇小说和散文,总名《人间喜剧》。代表是《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卓越的小说家”和“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在法国大革命后变得富有。法学院毕业后,他拒绝了家人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决定成为一名作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创作的物质保障,他尝试写作和涉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些都为他了解和描述社会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极其广泛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了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把《朱安党人》和1450本小说计划写成《人间喜剧》,并为其写了《前言》,阐述他的现实。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很有成就,他在小说结构上别出心裁,小说结构多样,不拘一格。他善于把集中概括和精确描写结合起来,用表象反映内在本质,也善于用微妙生动的环境描绘时代。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了贵族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各领域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史料。“即使是在经济细节上(比如革命后动产和不动产的再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比我从当时所有专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都多。”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巴尔扎克用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列夫托尔斯泰(1828 ~ 1910)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进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他辍学回到家乡,试图在自己的领地改革农奴制。1851年至1854年,他在高加索军队服役,开始写作。参加了1854年到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多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腐败,也为他在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中写实地描写战争场面奠定了基础。1855年11月进入彼得堡文坛。他的著名作品:《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年)和《少年》(1857年)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和善于心理分析的特点。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中可以看出他站在自由派贵族的立场上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百济庄园失败的过程。1857年,托尔斯泰炸台的时候,情况甚至比能抗拉能咬能缓煤的托尔斯泰还惨。永恒的宗教真理生命。这些观点在他的短篇小说《琉森》(1857)中有所体现,后来又创作了《三死》和《家庭幸福》,论述了生与死、痛苦与快乐。

1860-1861年,为了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次出国,结识了赫尔岑,听了狄更斯的演讲,会见了蒲鲁东。他认为俄国应该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体现,贵族应该走向“平民”。这些思想清楚地体现在他的中篇小说《哥萨克》 (1852-1862)中。1863年至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的关系为主线,展现了当时俄罗斯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了俄罗斯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

这部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生动。它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征的杰作。从1873年到1877年,经过12次修改,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臻完美。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成了《忏悔录》 (1879-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 (1886),《教育的果实》 (1891),中篇《魔鬼》 (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 (1886),《克莱采奏鸣曲》 (1891)。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1903),尤其是创作于1889-1899年的长篇小说《舞会之后》,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批判俄国社会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杰作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复活》 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 《战争与和平》 (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少年》 (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吹阶时局饕迳缁嶂刂孛埽也坏较鹕缁嶙锒竦耐揪叮缓煤粲跞嗣前凑?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琉森》 、 《三死》 。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家庭幸福》 (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哥萨克》 ,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战争与和平》 ,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安娜卡列尼娜》 (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忏悔录》 (1886)、 《黑暗的势力》 (1891),中篇小说《教育的果实》 (1911)、 《魔鬼》 (1886)、 《伊凡伊里奇之死》 (1891)、 《克莱采奏鸣曲》 (18861904);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 (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舞会之后》 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年-1852年),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

果戈理主要的作品有: 《复活》 (或:女落水鬼)(1831)、 《五月之夜》 (1832)、 《圣诞节前夜》 (1832) 《伊凡费多罗维奇什邦卡和他的姨妈》 (1835) 《旧式地主》 (1834)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1835)、 《涅瓦大街》 (1836)、 《鼻子》 (1842)、 《画像》 (1842)、 《外套》 (1836)等等。 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以小说集《马车》 步入文坛,年仅22岁。

这部小说集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作品笔调幽默、清新,结合了优美的传说、神奇的幻想和现实的素描,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

除了写作以外,1834年果戈理还曾在圣圣彼得堡大学任教职,不过为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一年多后随即弃职。在此期间,他相继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 和《密尔格拉德》 (后来又称为《小品集》 )两部小说集,这些作品标志着他创作上的一个新阶段。

果戈理将讽刺的笔触转向了揭露社会的丑恶、黑暗和不平,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特别是1837年普希金不幸逝世之后,他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度,无愧地站在普希金遗留下的位置上,共同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果戈理的文学成就除了小说以外还有讽刺喜剧。

1836年4月,著名喜剧《圣彼得堡故事》 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上演,轰动了整个京城。该剧逼真地反映了俄国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阶级的丑恶和腐朽。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 1835年起,果戈理开始《钦差大臣》 的创作,这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是果戈理他作达到顶峰的标志。 《死魂灵》 的第一部终于在1842年问世。

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宏篇巨制,通过对形形*** 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动的描绘,有力地揭露了俄国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的俄罗斯。后来,他在极度的苦闷中将先后两次写成的《死魂灵》 的第二部手稿,也先后两度付之一炬,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 《死魂灵》 、 《巴黎圣母院》 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悲惨世界》 和《克伦威尔》 (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克伦威尔序言》 ,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爱尔那尼》 (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 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悲惨世界》 和《巴黎圣母院》 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埃塞尔伏尼契因《悲惨世界》 一书蜚声全球。然而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却鲜为人知。俄罗斯《牛虻》 最近介绍了伏尼契夫人的传奇人生: 她写了众多小说,但仅有一部流传后世。她在英美读者中并无多少拥趸者,但她娴静外表下澎湃的革命*** ,却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找到了知音。

人们争相阅读她的作品,将主人公奉为偶像。而她,直到垂暮之年,才知道自己的书在俄罗斯受到如此膜拜,甚至被奉为自由的旗帜。她就是《环球月刊》 的作者埃塞尔伏尼契夫人。 埃塞尔1864年出生在爱尔兰的科克市。 结识偶像 1882年,埃塞尔继承了一笔遗产,前往德国学习钢琴。毕业后,她患上了严重的手指痉挛,不得不忍痛放弃成为职业钢琴家的理想。

她非常沮丧,决定用支付学费后余下的钱做路费,游历欧洲。她的足迹遍布德国、波兰、瑞士,并在巴黎居住了一年。 参观卢浮宫时,一位无名画家于16世纪创作的肖像作品深深吸引了她。画中的意大利小伙,黑衣黑帽,目光忧郁,但却异常高傲。凝望这位与自己不同时代的青年,埃塞尔心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觉得自己的失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离开巴黎时,埃塞尔买下了那幅无名肖像的复制品,并终身携带它。 1881年春,英国报纸上处处是沙皇遇刺的消息,埃塞尔在阅读了《牛虻》 一书后,非常崇拜其作者斯捷普尼亚克。终于,在《俄罗斯的地下革命》 杂志出版人夏洛特的帮助下,英国女子结识了她的俄罗斯偶像。 斯捷普尼亚克与妻子芬妮非常喜欢埃塞尔,昵称她为“小面包”,并教会她俄语。

埃塞尔萌生了游历俄罗斯的念头。两年间,她在圣彼得堡居住过,又到沃罗涅日的大贵族韦涅维季诺夫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并参加了当地革命组织的活动。两年后,她返回了英国。 收获爱情 当时,流亡英国的俄罗斯革命者生活窘困,而埃塞尔能言善辩,一直努力帮助他们募集资金。

她向英国富商们讲述了她在俄罗斯的见闻、俄罗斯革命者的大义凛然,每次都能引得对方慷慨解囊。她总是分文不留,将支票或是现金转交给斯捷普尼亚克。 在帮助俄罗斯革命者的同时,埃塞尔也收获了爱情。1890年秋,埃塞尔在斯捷普尼亚克家中喝茶时,忽然闯进来一位衣衫褴褛的不速之客。他叫米哈伊尔伏尼契,是从俄罗斯辗转来到英国的流浪者。

伏尼契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他参加过俄罗斯和波兰的革命,曾被流放西伯利亚。突然,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埃塞尔:“你1887年的复活节是在华沙过的吗?” 埃塞尔点点头。 “你去过城堡对面的街心花园吗?”埃塞尔有些吃惊。 “当时我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被捕,被囚禁在城堡里。天天望着花园发呆,有一天偶然发现了你。后来,你就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没想到能在这里再见到你。” 1892年夏天,埃塞尔成了伏尼契夫人。 创作生涯 斯捷普尼亚克建议埃塞尔以那幅她所挚爱的肖像为原型,写一部小说,她欣然同意了。 在《自由》 杂志从事编辑和翻译工作的同时,埃塞尔开始构思她的小说。她把肖像画中意大利青年的忧郁眼神与斯捷普尼亚克的传奇经历结合在一起,又回忆起被她家所收容过的意大利革命者。

考虑再三,最终,主人公被起名为亚瑟,一半英国血统,一半意大利血统,他“个子不高、软弱,很像那幅意大利肖像画中的男子……” 正在她筹备出版此书时,她的偶像斯捷普尼亚克突然去世了。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终于病倒了。但她挣扎着站了起来,她要出版这本书,献给这位拥有“雄狮一样坚强的心脏和婴孩一般友善心灵”的友人。

埃塞尔非常希望《自由俄罗斯》 被译成俄文。直到1898年,该书才开始在俄罗斯的一家杂志上连载,部分章节被强令删节。 始为人知 1920年,伏尼契夫妇前往美国定居,有两件行李被她视若珍宝:意大利青年肖像的复制品和挚友斯捷普尼亚克的照片。 在大洋彼岸的俄罗斯, 《牛虻》 成为最抢手的书籍。1960年底,96岁高龄的埃塞尔平静地合上了双眼。

她留下遗言,希望将骨灰撒在纽约中央公园,让它们随风飘散……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

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牛虻》 。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 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皇家顾问、法律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童年的歌德已显出惊人的理解力。8岁时,他把文科中学最高学年的拉丁文练习题译成德文,并开始学习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希伯来语。10岁时他广读伊索、荷马等人的作品,11岁时又博览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

1765年8月,在父亲的坚持下,歌德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歌德的写作生涯是从10岁开始的。1774年秋, 《浮士德》 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

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少年维特之烦恼》 。

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 《浮士德》 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

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少年维特之烦恼》 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的史诗、莎土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做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

” 《浮土德》 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恋爱生活丰富而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775年,他在法兰克福与16岁的莉莉斯温曼订婚,使他度过一段“一生中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光”,但终因家长反对,两人未能结成连理。1806年10月,经过多次恋爱挫折之后,歌德与克里斯蒂涅结婚,10年后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经历了一次传奇式的爱情—74岁时爱上了19岁的莱维佐夫。社会舆论的反对,使他的最后一次爱情遭到失败。

歌德生活的最后20年是相对平静的,他竭尽全力从事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这位文学伟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士德》 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歌德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外,他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

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浮土德》 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 歌德没有到过亚洲,更未来过中国,但他与中国却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晚年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从丰富的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创作营养。他的《颜色学》 十四首诗是中德文化相互影响的范例。

笔者的老师、著名诗人冯至生前讲解《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时说, 《浮土德》 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好概括了浮土德的一生。他还认为,歌德《易经》 中“你必须上升或下沉……你必须是锤或是铁砧”,与《阔夫塔之歌》 里“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是多么相似。 歌德作品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戊戌前后。

1922年,郭沫若全译的《盂子》 正式出版,其后他又陆续译出《少年维特之烦恼》 。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对中国启蒙运动发挥过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颗闪烁的明星,在中国放射出愈加灿烂的光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汇集我国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译家学术成果的十卷本《浮士德》 ,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

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歌德文集》 (1880)入选《羊脂球》 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 《梅塘晚会》 (1883)、 《一生》 (1885)、 《俊友》 (1886)、 《温泉》 (1887)、 《皮埃尔和若望》 (1889)、 《像死一般坚强》 (1890)。

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 。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我们的心》 、 《项链》 ;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我的叔叔于勒》 ;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归来》 。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以上就是关于卡西莫多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卡西莫多照片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