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 >>内容

蜈蚣养殖技术和产量? 蜈蚣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23-08-17 15:30:01编辑:温柔的背包来源:

网上有很多关于蜈蚣养殖技术和产量?的问题,也有很多人解答有关蜈蚣养殖技术的知识,今天每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内容导航:

一、蜈蚣养殖技术和产量?

二、蜈蚣养殖技术

一、蜈蚣养殖技术和产量?

蜈蚣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动物药,其药性和用途在李时珍的著名医学文献《本草纲目》等中有详细描述。药源分布在长江以南省份,主要在湖北、浙江一带,其原生动物经鉴定为少刺蜈蚣。

据介绍,浙江主要产于嘉兴海宁、岱山一带。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从010年到31018年的20年间,嘉兴的年捕获量从200万只下降到1万多只。为了增加蜈蚣资源,发展人工养殖,进行了小规模的室内人工养殖和岛屿放养试验。对舟山地区野生药用蜈蚣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种群结构和渔获量进行了分析。

在蜈蚣实验繁殖场对蜈蚣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蜈蚣的产卵量、产卵期、抱卵监测期、食卵和食卵后再产卵、蜈蚣生长、生活史和繁殖周期中的脱屑规律以及蜈蚣的食性进行了大量观察,为蜈蚣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养殖管理技术上,突破了活体性别鉴定、提高孵化率等技术难关,在克服霉菌病、干燥、食物等困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10年至1978年,在横乐山岛分两次放养了成年蜈蚣。到1980年,发现所有新世代的蜈蚣都能旺盛生长,岛放养成功。选择合适的岛屿放养蜈蚣也是发展养殖的方向之一。

生活习惯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岩石和低洼地区,只有少量分布在平原地区。一年一度的惊蛰过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醒来,开始出土,在潮湿的杂草或多岩石的沟渠中生活得很好。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逐渐移至阴沟、坟地、田埂或田埂的空隙处,躲避炎热的一天。深秋时,它们常栖息在背风向阳的松土坡下或树洞、树根较温暖的地方。

总之,蜈蚣怕光怕羞,昼伏夜出,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里。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要根据它的生活习性,尽量创造它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比如种树种草,养殖场放置砖瓦,都是为了满足蜈蚣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

Scolopes通常在晚上单独出来活动。虽然它有8只眼睛,但它的视力很弱,尤其是在白天。一个人的时候,不绕路,直到触角碰撞,彼此回避。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它们的活动高峰在20 ~ 23: 00。

其活动特点是晚上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温度高于25时活性较多,10 ~ 150期间活性较少;10以下少活动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雨后晚上活动多,气温低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时夜间活动多,大风时(风力6级以上)夜间活动少:雨后夜间活动多,雨天夜间活动少。

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应注意上述气象因素对其生活的影响。同时蜈蚣的钻缝能力很强,所以蜈蚣可以顺利钻过岩石、山脊等的缝隙,可以在这些缝隙中生活。

蜈蚣生活密度大或者受到的干扰多,就容易自相残杀而死亡。但在养殖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养殖条件的改善,如果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不会打扰它的生活,即使养殖密度高,也不会对它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尤其是同母所产的蜈蚣,从小生活在一起,长大后甚至几十条蜈蚣也能和睦相处。

因此,为蜈蚣的人工繁殖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并保持安静的环境是必要的。

捕获方法

一般清明节前抓比较好。蜈蚣是卵生昆虫。根据蜈蚣喜湿、喜静、怕强光等生活习性,选择丛林遮阳或山坡阴凉的地方作为捕捉地点。在这些地方放鸡毛、杂骨或干草叶,引诱蜈蚣栖息产卵,清明节前采摘卵。采卵时,连同泥土和树枝、杂草一起带回去,放在饲养池或饲养槽中,孵化前盖好。孵化期要轻轻翻动地膜,防止其他害虫侵入,以保证幼虫顺利安全孵化。

饲养管理1、蜈蚣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昆虫,性凶猛。它的下颚和爪子可以射出有毒的汁液,可以捕食各种比它大得多的小动物。蜈蚣的食物来源广泛。根据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的结果,结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饲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的成虫、蛹、蜂,如蟋蟀、蝗虫、蠓、金龟子、玉米螟、蝉、蚱蜢、蜻蜓、蜘蛛、苍蝇、蜜蜂等。

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

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蜈蚣产卵与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

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

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以防止卵团或幼体遭细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3、蜈蚣蜕皮与生长发育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在胚胎发育中要蜕皮三次,成体一般每年蜕一次,个别蜕二次。

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还要防止成群蚂蚁等对它趁机攻击,否则易被蚂蚁等咬死咬伤。

蜈蚣发育的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孵化的幼体到当年冬眠前体长仅约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体长也只约4966cm。所以蜈蚣从产出的幼体发育至成体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时间。生长发育的速度与食料是否充足和进食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产出的蜈蚣,室内养殖的比自然放养的生长发育得快。

所以养殖时供给充足的新鲜饲料是提高其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4、蜈蚣越冬管理

蜈蚣属变温动物,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寒冷的冬季威胁着它的生命。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胁,它就钻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身体呈“S”形或“L”形。冬眠时钻入层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直接相关。气温、土温越低,钻入土层则越深;气温、土温较高,则钻入土层较浅。

在一般气温、土温条件下,多在土层1540cm处冬眠;气温、土温低时,可在土层80100cm处冬眠。若土温升高,不仅可以推迟冬眠时间,而且可在土层浅处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见,土温的高低是影响蜈蚣冬眠时间长短、潜伏土层深浅的关键。

因此在养殖中,人为的提高冬眠场所的土温,不仅可以缩短它冬眠的时间,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对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于提高养殖蜈蚣的产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养殖场开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与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匀,倒入坑内,把坑填平。然后铺上适量的砖瓦碎块放人蜈蚣。再盖一层细土,最后覆盖树枝枯草。

这样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环境条件。

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前,土温低,早、中、晚土温升降变化大,改善后土温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温差变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温在同一天内无大的变化,有利于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后的好处很多,主要有:

经过深翻,疏松了土壤,土层中空气流通,因土表盖有细土枯草,砖瓦碎块下的土中热量不易散失,增强了保温能力;并且土中热量易在砖瓦碎块间散发,缩小了一天内早、中、晚的温差。

砖瓦碎块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阴湿环境,且砖瓦碎块间空隙较大,有利于蜈蚣的出入活动和栖息。

垃圾泥灰与土壤拌和后,垃圾迅速腐烂、分解,散发出大量热能,使土温升高而较恒定,缩短蜈蚣冬眠的时间。

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有利于各种小虫的繁殖,为蜈蚣增加了新鲜的天然食物,起到了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为改善蜈蚣越冬场所的环境条件,是帮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应予推广。此外,蜈蚣越冬后,恢复了活动能力,要严密封闭饲养场所,防止蜈蚣外逃。

二、蜈蚣养殖技术

饲养蜈蚣时,应注意繁殖地的选择、饲料的投喂和防病防虫。遗址主要由瓦罐文化和文化池塘组成,两者都是为了便于管理。饲料以各种小型昆虫为主,能及时释放杀菌剂,预防疾病,驱赶敌虫。蜈蚣怎么养殖1、建养殖池养殖池是最常用的蜈蚣养殖场之一。一般是用砖砌成,然后涂上水泥,消除缝隙,防止逃逸。养殖池的环境要温暖湿润,但也不能过度潮湿。

最好用铁网做顶盖,定时通风,环境要安静,不要有过大的噪音。2、瓦缸养殖像大多数昆虫一样,蜈蚣也可以放在瓦罐里培养。选择一个足够大的陶罐,刷干净,在其底部铺上一些碎石或碎瓦,然后倒入园土中,盖上叠瓦,供蜈蚣居住。注意坛子口一定要用铁纱网封紧,防止蜈蚣逃跑。

3、投喂饲料蜈蚣的饲料一般是各种小型昆虫,常见的有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甚至蝉、蜂蛹、蛾子都可以用来喂养蜈蚣。基本的小昆虫都可以用来饲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成本来选择。注意每天定时定量喂食。4、防虫防病虽然蜈蚣可以捕食大部分昆虫,但蝎子等大型食肉昆虫还是会对蜈蚣种群造成伤害。

因此,最好在孳生地周围放置一些驱虫药物,驱赶敌虫,并定期消毒灭菌,防止整个蜈蚣种群在潮湿的环境中因孳生病菌而生病死亡。

以上就是关于蜈蚣养殖技术和产量?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蜈蚣养殖技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