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 >>内容

同课异构都包括什么,同课异构的五种形式

发布时间:2023-07-23 22:01:41编辑:温柔的背包来源:

同课异构都包括什么,同课异构的五种形式

很多朋友对同课异构都包括什么,同课异构的五种形式不是很了解,每日小编刚好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今天就来带大家一探究竟。

它们是:1。面对不同的学生,2。运用不同的理念,3。不同的想法,4。不同的设计和5。教学方法不同。同课异构模式是指同一门课程、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学风格、习惯、教学环境条件的不同,导致课堂过程、结构、师生活动空间、教学方法及其效果存在差异的课堂模式。原因

有的老师认为“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研究,有的老师认为“同课异构”的活动是为了强调“差异”。其实也不尽然。主要有两点:第一,

“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各学科课程标准也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起点出发,逐渐向课堂学习目标靠近的认知发展过程。

就这个过程而言,起点的选择决定了这个过程的距离,适当的距离空间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所必需的。其实有的时候,学生在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时候,虽然缺乏相应的知识库,但是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已知”并不是一张白纸。

但实际上,很多老师在备课和听课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把学生作为课堂预设的零起点。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备课或上课,并从它开始。

比如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就有关于理财的内容。结果发现,住校学生多的班级,对合理安排个人消费更有意见,而住校学生多的班级,对国家投资和预算更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然后

教师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的过程。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探索,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内涵,只是有时我们不自觉。

这种背景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尤其是综合类课程,不同原学科背景的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设计必然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大多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老师成功的教学设计很难被其他老师移植的一个根本原因。

意义和价值首先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理解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情景,在正常教学中发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这些问题单靠思考是很难透彻理解和解决的,但放在一起讨论后很快就会清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老师都不可能是所有优点的综合体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别人没有的,能在精神生活的某个领域比别人更突出更完美地表达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不同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然后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促进教师发展。“异质同堂”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研究案例。教学活动不能脱离课堂的文化背景。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教学情境复杂性的充分理解,并在教学现场做出高效的教学决策。

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策,他们通常会根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来判断如何做最好。不存在适用于所有课堂的所谓“正确”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策。“异质教学”活动为教师做出这样的决定提供了讨论和学习案例,从中可以发现有效和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和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

“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注意点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

要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教师又有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

一味的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学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集体的智慧和交流应该主要在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课后的交流与探讨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是否有效的达成上,而不是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细节的设计上,体现在教师之间合作文化的构建上。

其次

要处理好“存异”与“求异”的关系。“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

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避免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网络中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才是最有效的。

不考虑有效性的一味求异与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结果是一样的。

以上知识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