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 >>内容

磨课的基本流程合集,磨课的基本流程

发布时间:2023-08-05 22:22:09编辑:温柔的背包来源:

磨课的基本流程合集,磨课的基本流程

很多朋友对磨课的基本流程合集,磨课的基本流程不是很了解,每日小编刚好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今天就来带大家一探究竟。

磨课通常包括以下基本流程: 选择磨课主题—— 进行备课分析、制定教案—— 并在备课组讲授、小组讨论修改—— 专家指导、同行比对讨论、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摩、课堂讨论、三改教案——、第二次教学、视频播放、四改教案—— 等等,直至满意,形成最终教案—— 磨课心得书写—— 磨课采集与分享教案。

磨课是指将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团队成员的智慧融为一体,在公开课前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 “磨”字,足见老师的反复修改和推敲,以及老师的心血。然而,这个磨课中的“磨”字,就像一个侠士十年磨一剑,修道一样,表达了一个成功的好班级的艰辛和困难。

班级磨练的模式有:基础型、简化型、同班异构型、教学诊断改进型、行动导向型。

我们的课例打磨主要突出“三备课、两个飞跃”,即个人先进行“根据个人经验备课”,再进行“根据小组经验和必要的研究备课”,以达到先迈出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

要求:

一是同一组内以五至十名不同素质的人进行研磨活动为宜。这样就很容易发现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因为只有在不同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冲突中,教师才能进一步比较和识别各种观点,对问题有更本质、更全面的认识,实现共同提高。

二是遵循磨轨程序,切实有序推进。在正常的磨课活动中,一些参与磨课的教师并不进行备课和分析,而是直接编写教案。制定教案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教材还是学生?老师们的回答是经验。缺乏课程标准和学习背景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这种固守经验、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磨教训的初衷。 —— 教师在制作好课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实现专业成长。

三是重复但不重复。重复是持续的审视,是质量的螺旋式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而课堂打磨就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思考中产生新方法、新思路,使教学更加完善。这就是重复的价值。

四是正规化、制度化。要坚持磨好每一节课,每周有总结,每月有精品课。如果习惯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更加艺术化,我们的专业水平就会迅速提高。

第五,磨课的主题一定是当前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各领域内容最多的,在教材中占有篇幅最长的。然而,对于计算机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都是按照经文来教学,很少深入思考。在公开课教学中,大多数计算机教学课程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很难出类拔萃,因此受限于评价的效用,事实上,很少有教师选择计算机课程。例如,2010年山东省小学数学精品班评选中,泰安赛区就有32课。存在明显的差距,无形中给了一线教师一个暗示:研究计算教学是没有前途的,这也是广大教师不深入研究计算教学的重要原因。

我们平时的教学和科研环节越是薄弱,我们就越有责任指导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开展计算教学研究。

六是把学生考前情况分析作为确定教学进程的重要依据。

在精炼课程的过程中,张丹教授建议给学生做一个预测试,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检查,我们发现,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起步能力,及时弥补时间上的差距;了解学生当前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知识类型并调整学习任务;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并设定有利的目标。

七是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不一定意味着复制他们的全部。取其一,成为你自己,与自己的教学设计融为一体,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备课和试教之前,我从网上查找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和记录。网上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大多没有太多特色,使用价值也不大。但有两个细节让我们印象深刻:

一个细节是,学生独立探索各种口算方法后,一位老师让有代表性方法的学生进行棋盘演示,然后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几种方法。你明白哪一个呢?告诉大家告诉他他是如何计算的。另一个细节是练习的设计。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1244。在使用垂直计算的过程中,个位上4和12相乘,十位上4和12相乘。当有两个48时,让学生分析这两个48的区别。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算术的理解必然会加深,也会对算法——乘以哪一位、对齐哪一位印象深刻。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它。

第八,听课不需要太专业,注重一点分析、透彻分析即可;再扩大一点,教学研究就应该向专业化、深入化转变。

我们之前的讲座大部分都是大家听的。听完之后,我们进行了一般性的交谈。很多时候,对班级的评价一般是:合理的教学设计、老师的语言精炼、扎实的基本功等等,第一人评价完毕后就不需要重新评价了,因为重新评价几乎是重复的。教学研究也大多是一般性的研究,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这次观课的时候,一位老师是从老师提问的角度来观察的。这位老师非常详细地收集了课堂上出现的真实问题,并且对课堂观察的分析也非常详细。看到最后的结果,我受益匪浅。以前我以为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精致,但是经过这样的量化分析,我发现我全班的问题中有9.6%是无效问题,而这些无效问题都是非判断性、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会吗?好的?是这个还是那个?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自觉改正这些问题,更加注重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如果我们对每位教师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以上知识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