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 >>内容

萨德反导系统事件,萨德系统的工作模式及内部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10 09:30:14编辑:温柔的背包来源:

很多朋友对萨德反导系统事件,萨德系统的工作模式及内部结构分析不是很了解,每日小编刚好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今天就来带大家一探究竟。

萨德反导系统事件,萨德系统的工作模式及内部结构分析

一、萨德到底是什么?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萨德)是美国导弹防御局和美国陆军旗下的陆基战区反导系统。一般称为“萨德”反导系统。 “萨德”是美国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导弹防御系统。它也是美国陆军掌握的两种高低防御系统之一。其发展过程体现了美国导弹防御思维的变化,也是美国反导技术发展的缩影。

“萨德”系统是美国新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高空导弹拦截,采用卫星、红外、雷达综合预警手段。该系统由拦截导弹、车载发射装置、地面雷达以及作战管理和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组成。

“萨德”系统的拦截高度达到40至150公里。这个高度是射程3500公里以下弹道导弹飞行的中期阶段,是射程3500公里以上洲际弹道导弹飞行的最后阶段。因此,它可以配合陆基中段拦截系统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末段,也可以配合“爱国者”等低空防御的“末段拦截系统”拦截中段弹道导弹。 -短程和中程导弹的飞行阶段。在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THAAD系统中的AN/TPY-2雷达不仅可以承担THAAD系统中“THAAD Eye”火控雷达的角色,还可以与THAAD系统的发射装置分离,单独部署在前方作为前方警告雷达的位置。由于萨德系统具有高机动性和综合协同作战能力,还可以与“宙斯盾”反导系统、“爱国者三号”防空反导系统等配合,扩大反导作战范围保护区。

二、萨德系统的前世今生

“萨德”系统开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通过战略防御计划(现为导弹防御局)发起,并由美国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现为太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管理。 “萨德”系统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方案探索和定义阶段(1987-1991)——1987年,美军首次提出“萨德”系统的任务要求,并开始方案论证研究。 1990年,竞争性研究合同正式授予洛克希德公司等三组承包商,并于1991年完成方案论证和审查。

方案验证确认阶段(1992-1999年)——1992年,“萨德”系统拦截导弹和地基雷达系统的研制进入方案验证确认阶段,开始进行样弹和样机试验。同年9月,美国陆军选择洛克希德公司负责测试“萨德”系统原型炸弹;雷神公司被选负责演示“萨德”系统地基雷达原型机。 1993年,克林顿政府将“萨德”系统指定为其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同年11月,“萨德”计划顺利通过论证验证飞行试验软硬件关键设计审查。 1994年5月,完成最终设计审查。 1995年4月,萨德系统拦截导弹成功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截至1999年底,共进行了11次飞行试验。其中拦截试验共8次,前6次连续失败,导致整体计划被推迟。在确认了设计的合理性并加强了质量控制后,最后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从而结束了现阶段的任务,重点转向了拦截导弹的设计改进。

工程研制生产阶段(2000-2009年)——2000年6月,“萨德”系统进入工程研制生产阶段。在此期间,“萨德”系统进行了设计改进,并于2003年12月顺利通过系统关键设计审查。2004年3月,美国国防部将“萨德”系统纳入美国多层导弹防御系统。 2004年5月开始生产试验炸弹,2005年11月开始改进系统的新一轮飞行试验。2007年开始,飞行试验场地从白沙导弹靶场转移到太平洋导弹靶场。截至2008年底,改进后的“萨德”系统共进行了7次飞行试验,其中4次拦截试验全部成功。本轮测试除了验证系统基础性能的提升外,还加强了对低空目标、分散目标、远程目标、复杂目标以及实战环境下目标拦截能力的考核。

生产部署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1月,“萨德”系统正式进入生产部署阶段。 2008年5月28日,第一批“萨德”系统正式装备美国陆军,部署在阿尔法连、第4防空炮兵团、第11防空炮兵旅、第32集团军防空反导司令部,包括24架拦截机、3辆运载火箭、1个火控系统和1个THAAD雷达。 “萨德”系统的部署及其初期作战能力和互操作能力的验证和提升,使美军至少在理论上拥有了从中期到末期没有间隙的强大防御系统网络。弹道导弹飞行。美军的短期目标是让萨德系统具备拦截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能力,长期目标是具备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

三、萨德系统的组成

图2 THAAD系统工作模式

1.AN/TPY2 X波段雷达

AN/TPY-2雷达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强大的陆基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萨德之眼”,它在整个萨德系统中发挥着关键地位。如图2所示,该雷达有两种模式,前置部署模式和末端部署模式。前端部署模式下,雷达主要用于监测和跟踪弹道导弹的现役段弹道,并可将监测数据直接传输至终端;在末端部署模式下,雷达可以接受前端的数据流,实现弹着点预测和目标识别等功能,为拦截中短程弹道导弹提供火控支持。

AN/TPY-2雷达由天线、操作控制车、冷却设备车、电子设备车和供电设备车五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图3 THAAD雷达系统组成

相控阵天线

AN/TPY-2高分辨率X波段固态有源相控阵多功能雷达是美国萨德系统的火控雷达。它是“萨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拦截大气层内外3500公里内的中程弹道导弹而开发的。它是美军综合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的重要传感器。 AN/TPY-2是陆基移动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可远程拦截、精确跟踪和准确识别各类弹道导弹。主要负责弹道导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威胁分类和弹道导弹弹着点估计,并实时引导拦截导弹的飞行和评估拦截后的毁伤效果。

AN/TPY-2雷达探测距离远、分辨率高,并具有道路机动能力。该雷达还可由大型运输机空运。具有良好的战术和战略机动性,战时生存能力高于固定部署的雷达。 AN/TPY-2有两种部署模式。它可以单独部署作为早期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前向部署模式),也可以与“萨德”系统的发射车、拦截弹、火控和通信单元一起部署,作为导弹使用。防御系统火控雷达(终端部署模式)。

图4 AN/TPY-2雷达天线结构图

下表列出了AN/TPY-2雷达的主要性能参数: AN/TPY-2雷达由天线、操作控制车、冷却设备车、电子设备车和电源五部分组成装备车。雷达天线面积为9.2平方米,发射/接收阵元数量为25334个,阵元峰值功率可达16瓦,雷达平均功率约为60至80千瓦。该雷达探测距离可达2300公里(雷达反射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目标),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目标的探测范围米,可达1,700公里。高分辨率和超长探测距离使AN/TPY-2雷达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大的陆基移动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AN/TPY-2雷达主要性能参数

性能参数数据指标天线几何直径(m) 9.2 工作频率(Ghz) 9.5 工作频段阵元数量352 阵元峰值功率(W) 10~16 单阵元平均功率(W) 3.2 天线辐射方向图数字波束形成方位角机械旋转范围(度) -178~178 俯仰角机械旋转范围(度) 0~90 方位角和仰角电子扫描范围(度) 0~50 接收增益(dB) 112.3849 天线发射有效孔径( )6方位波束宽度(度)0.4仰角波束宽度(度)0.8功率孔径积(kW)324单线搜索角度(Sr)0.11AN/TPY-2雷达有多种搜索方式,有3种配置方式对于同时接收波束(1、3、7波束),还可以使用3、7波束搜索模式,依次发射多个脉冲后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波束。您还可以选择在波束内发射三个不同频率的脉冲来解相关雷达RCS,从而增强检测能力。由于雷达使用中确定的较短波长。

AN/TPY-2雷达具有多种先进的抗干扰措施。 AN/TPY-2雷达具有同时进行宽波束扫描和长距离窄波束跟踪的能力;它可以利用时分技术搜索、捕获和识别多批次目标,并可以集成离散分布在天线孔径上的发射器(T模块)。 )辐射功率在空间高效合成,很容易获得其他任何雷达系统都难以获得的超大功率孔径乘积。它具有故障软化性能,允许孔径上的少量阵列元件发生故障并仍然有效工作。自适应预流推进算法(SAPR)能够根据来袭目标的不同威胁程度,合理搜索和跟踪目标,适应多变、复杂的电磁环境。 AN/TPY-2雷达具有高功率输出和优越的波束/波形捷变性能,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先进的多功能AN/TPY-2不仅可以完整获取高速、多批次、小RCS目标的标量几何参数来感知目标,还具备实时准确检测各个目标组的能力在严峻的信息化战争环境中。利用目标的距离、角域及其速度、加速度、目标回波幅度、相位涨落和偏振信息等标量、矢量参数对目标进行分类、识别、编目和成像,从而完成对目标的识别过程。 “亮点”向“形象”飞跃。

电子设备推车

电子设备车是一种模块化、集成式拖车,配备具有核生化防护能力的密封防护罩和环境控制装置。主要设备包括:2台用于数据处理的VAX7000计算机、4台MP2大规模并行信号处理器,以及接收器/激励器、检测目标发生器和高速记录仪。 MP2 处理器是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的首次军事应用,用于频谱分析、脉冲压缩和连续检测,以及对来自接收器的数字化雷达回波样本进行初步图像处理。 VAX7000计算机负责实战任务的计算、任务前后的数据处理等。

电力设备车

动力设备车由内燃机、交流发电机、控制面板和转换开关组成,可提供1.1兆瓦的功率。

冷却设备车

冷却设备车是一辆长12米、重16.3吨的封闭式拖车,车上装有用于天线冷却的液体冷却设备以及为天线和电子设备提供配电的装置。

操作控制车

操作控制车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可以让操作员监控雷达跟踪效果并与外界进行通信。它具有独立的动力系统。部署时其功能可以合并到雷达系统中。系统之间的通信连接使用光纤数据链路。整个系统和组件总共需要2.1 兆瓦的电力才能运行。

2、火控通讯系统

“萨德”系统的指挥、控制和战斗管理通信系统(C2BMC)主要负责综合任务规划、威胁评估、确定最佳交战计划和控制作战。它由战术作战中心、发射控制站和传感器系统接口组成。指挥控制系统也称为火控和通信系统。战术作战中心是连、营指挥控制系统的神经中枢。它由2辆战车(1辆用于战斗,1辆用于部队训练和战斗支援)和2辆通信车组成。内部设备包括中央计算机1台、操作控制台2台、数据存储器、打印机和传真机等。传感器系统接口作为独立车辆,与雷达分布式远距离部署,为雷达与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系统提供接口。传感器系统接口设备根据作战部队指挥命令为其连接的雷达提供直接任务分配和管理。通过在传输前对雷达数据进行过滤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通信负载,并可管理传感器实现侦察、任务控制、缓解或避免饱和、目标图像确定以及战斗监视和控制等功能。发射控制站提供自动数字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连接,完成C2BMC系统内部的无线电通信功能,还可以提供传感器系统接口与发射装置之间的通信线路。内部设备包括除地面天线外的所有无线子系统。

3.发射系统

拦截器

“萨德”系统拦截弹主要由动能杀伤装置、级间段和固体火箭助推器三部分组成。该拦截弹长6.17米,最大直径0.37米,起飞重量900公斤,最大速度2500米每秒,采用带推力的单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它们的航程为200公里,高度可达150公里;这比任何其他导弹防御系统都要高。动能杀伤装置的主要部件包括:能够产生致命伤害的钢制鼻锥、两片式翻盖式防护罩、红外导引头、集成电子设备模块和双组分推进剂姿态轨道控制系统。导引头安装在双锥结构内的双轴稳定平台上。钢制鼻锥上的未冷却蓝宝石板是导引头观察目标的窗口。鼻锥前面的2 件式翻盖式保护盖可保护导引头及其窗口。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保护罩覆盖鼻锥,以减少气动阻力并保护导引头窗口免受气动加热的影响。当导引头开始搜索并捕获目标时,它就会被扔掉。后锥体由复合材料制成。

“萨德”拦截导弹采用预测比例制导,在接近目标前2秒切换为比例制导。它使用推力矢量控制和空间点选择来进行引导和控制。提供助推阶段和中期的弹道优化设计,利用该方法控制拦截器状态向量,形成合适的拦截关系,保证导引头窗口在设计要求之内。自动驾驶仪提供在助推阶段使用推力矢量控制的指令。导引头在大气层内使用姿态控制进行机动以提供气动升力,并在大气层外使用轨道控制机动。轨道控制发动机穿过拦截器重心,可提供5倍重力加速度的横向机动性。位于拦截机后部的4 个俯仰、偏航和4 个横滚姿态控制发动机可提供10 倍于大气中重力加速度的气动机动。它可以在惯性飞行阶段进行极限姿态控制,并在从发射到拦截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滚转控制。

运载火箭

发射装置“萨德”系统拦截导弹是倾斜发射的。该运载火箭(如图5所示)是基于美国陆军的托盘装载系统和M1075卡车设计的。高3.25米,长12米。早期设计时,每辆发射车可携带10枚“萨德”拦截导弹,目前已装备8枚导弹。该运载火箭与陆军现有车辆具有通用性,提高了战场上装填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到30 分钟的时间内重新装载车辆并准备重新发射。备用拦截弹可以在收到发射命令后几秒钟内发射。这种托盘式装载系统有利于缩小组织规模。 “萨德”系统运载火箭可由C-141运输机运输,满足系统快速部署、发射和装填要求。星载电池/电池充电子系统可支持运载火箭连续12天自动工作。

图6 “萨德”系统拦截弹运载火箭

作战管理系统

“萨德”火力单元可以通过防空导弹防御特遣部队(AMDTF)指挥系统融入整个美国BMDS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AMDTF通常由一个THAAD导弹连、几个爱国者导弹连和MEADS系统组成,由特遣部队TOC(爱国者信息协调中心/战术指挥系统(ICC/TCS))控制。

“萨德”导弹连指挥中心TOC由两个TSG(战术掩蔽群(TSC)由TOS、濒海战斗舰、天线/电缆车和三个电源组成)组成,分别完成必要的作战行动(EO)和部队。动作(FO)功能。 EO TSG对一部雷达和多组多功能运载火箭进行指挥和控制; FO TSG负责与控制报告中心/指挥报告站通信,根据需要传输本级交战状态信息、交战协调信息、系统状态信息等,并接收上级指令、战场情报准备(IPB) )、防空评估、要保护的资产的详细指导、防御有效性要求以及通信操作参数和火力协调任务。同时,单个TSG 可以与远程雷达(称为SSI)一起使用。 SSI 提供远程雷达和EO/FO TSG 之间的接口。根据EO/FO TSG 的命令,SSI 还可以为其连接的雷达提供直接的传感器任务分配和管理。当由于距离或地形障碍而对点对点通信的需求非常大时,TSG可以充当通信中继站(CB),CR负责提供数据和语音中继。

4.战斗模式

“萨德”系统的整个作战流程分为侦察、威胁评估、武器分配、交战控制、导弹拦截等步骤。图6是“萨德”系统作战运作示意图。

图7 “萨德”反导系统作战图

实战中,当预警卫星或其他探测器发出敌方导弹发射预警时,地基雷达会远距离搜索目标。一旦目标被捕获,就会对其进行跟踪,并将跟踪数据传输到C2BMC。指挥控制系统与其他跟踪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后,制定交战计划,确定并分配拦截目标,将目标数据传输给待发射的拦截导弹,并下达发射命令。拦截弹发射后,首先在惯性制导下飞行,然后指挥控制系统命令地基雷达将修正后的目标数据传输给拦截弹,引导拦截弹进行中途飞行。拦截导弹在飞向目标时可以接受一个或多个目标修正数据。拦截导弹飞行16秒后,助推器关闭,动能杀伤装置与助推器分离,到达拦截目标。然后,动能杀伤车进行主动寻的飞行,适时扔掉防护罩。杀伤车上的导引头开始搜索并捕获目标。导引头和姿态轨道控制系统引导杀伤装置到达目标附近。在拦截目标之前,导引头对目标图像进行处理,确定瞄准点,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拦截并摧毁目标。地基雷达必须观测整个拦截过程,并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观测数据,以评估拦截器是否拦截目标。 C2BMC 进行杀伤评估,如果目标未被摧毁,则进行二次拦截。如果仍然没有被摧毁,可以被末端底层防御武器系统拦截。

四、 THAAD系统测试性能

自2005年11月以来,萨德项目已进行9次飞行试验,其中5次拦截试验。这九次试验分别是:2005年11月,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2006年5月,“萨德”系统综合试验成功,包括火控系统、雷达、发射装置、拦截弹; 2006年7月,首次成功试验在大气层中进行高层头体非分离目标拦截; 2006年9月,因目标导弹故障,拦截弹未能发射,试验任务未能完成; 2007年1月,“萨德”系统在太平洋导弹靶场首次试飞成功,完成了大气层对飞毛腿型目标导弹的高空拦截; 2007年4月,成功完成中层大气层拦截飞毛腿型目标导弹; 2007年6月,成功进行低空导弹大气层飞行试验; 2007年10月,成功完成大气层对飞毛腿型目标导弹的高空拦截;飞毛腿型目标导弹拦截; 2008年6月,它在中层大气层成功拦截一枚弹头。

2011年10月,在太平洋导弹靶场的一次试验中,萨德导弹连续发射两发,成功拦截了两个不同的目标。此次试验是萨德武器系统首次用于拦截两个目标。在两次萨德齐射测试中,第一次拦截了模拟中程弹道导弹的空射目标。不久之后,第二枚导弹拦截了一枚地面发射的短程弹道导弹目标。

“萨德”系统拦截多个一体化弹道导弹目标,且大部分拦截点位于大气层内。值得注意的是,美军曾于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在西太平洋夸贾林环礁开展了“爱国者”、宙斯盾和“萨德”系统的联合拦截试验,验证了“萨德”系统和“萨德”系统的多重拦截能力。前沿部署AN/TPY-2雷达制导的SM-3拦截弹发射能力。未来,美军计划继续在联合试验中整合陆基宙斯盾和GMD系统,以实现全球联合反导能力。

“萨德”测试流程

日期试验结果试验内容1995年4月21日首次试验成功,证明了推进系统的正确性。该杀伤装置的控制试验于1995年7月31日暂停,试验失败。 1995年10月13日,试验目标搜索系统成功上线。 1995 年12 月13 日,由于导弹燃料系统的软件错误导致导弹无法击中测试目标而失败。 1996年3月22日因动能杀伤装置助推部分分离的机械问题而失败,未能击中测试目标。 1996年7月15日失败。由于目标系统故障,未能击中测试目标。 1997年3月6日的故障因电气系统污染而未能达到测试目标。 1998年5月12日,由于增压系统电气短路而未能达到测试目标而发生故障。由于屡次失败,美国国会减少了对该计划的资助。 1999年3月29日因制导系统等多重故障未能击中测试目标而失败。 1999年6月10日,在简化的测试场景中成功达到了测试目标。 1999年8月2日,成功击中大气层外测试目标。 2000 年6 月,洛克希德公司获得了一份工程和制造开发(EMD) 合同,将其设计为陆军机动战术火力部队。日期测试结果测试内容2005年11月22日,一枚代号为FLT-01的导弹在首次飞行EMD测试中成功发射。洛克希德公司和五角大楼认为这次测试是成功的。 FLT-02试验于2006年5月11日成功进行。首次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测试,包括拦截弹、发射装置、雷达和再控制系统。 FLT-03试验于2006年7月12日成功进行,拦截了一枚实弹目标导弹。 “赫拉”目标导弹的发射于2006年9月13日暂停,但在FLT-04导弹发射飞行之前不得不终止。 FLT-05试验于2006年秋季被取消。仅进行导弹试验,推迟至2007年春季中期。FLT-06试验于2007年1月27日成功进行。在“高内部大气层”(就在地球大气层内部)代表从太平洋考艾岛上的移动平台发射的飞毛腿型弹道导弹。 2007年4月6日,一枚“中远程大气层”单目标导弹在太平洋考爱岛被成功拦截。它成功测试了“萨德”系统与MDS 系统其他部分的互操作性。 2007 年10 月27 日,在夏威夷考艾岛的太平洋导弹靶场(PMRF) 成功进行了大气层外试验。飞行测试证明了该系统具有探测、跟踪和拦截地球大气层上空单个目标的能力。该导弹已在热条件下进行了测试,以证明其在极端环境下运行的能力。 2008年6月27日,它成功击落了一枚从波音C-17环球霸王III发射的导弹。 2008年9月17日,这枚中止的目标导弹发射后不久就失败了,因此没有一枚拦截弹被发射。官方的说法是“没有测试”。 2009年5月17日,成功重复去年9月的飞行试验。这次成功了。 FLT-11试验于2009年12月11日暂停,“赫拉”目标导弹在空袭后未能点火,拦截弹也没有启动。官方的说法是“没有测试”。 2010 年6 月29 日FLT-14 成功:在迄今为止最低高度成功空中拦截单个目标。随后,启动了模拟实时巡航(SOLD)系统,将多个模拟目标注入萨德雷达,测试该系统大规模攻击敌方弹道导弹的能力。 2011年10月5日,两枚拦截机成功拦截了大气层中的两个目标。 2012年10月24日FT-01(飞行测试综合体01)成功:测试了TAAAD与PAC-3(爱国者3)和宙斯盾的结合,以对抗5种不同类型导弹的攻击。 “萨德”系统在威克岛以北成功拦截了从一架C-17 运输机发射的远程空射目标(E-LRALT) 导弹。

这标志着“萨德”系统首次拦截中程弹道导弹(MRBM)。这项耗资1.8 亿美元的测试使用了两台AN/TPY-2 雷达,其中前置雷达将数据输入宙斯盾和爱国者系统以及萨德系统。 2017年7月11日成功进行FTT-18(THAAD 18飞行测试):FTT-18测试计划于2017年7月8日向公众公布。FTT-18是THAAD反中程弹道导弹的首次测试, 2017年7月11日成功进行。 FET-01(THAAD 01飞行实验)于2017年7月30日成功完成。在FET-01中,导弹防御局(MDA)收集了来自THAAD拦截器的威胁数据。 “萨德”系统探测、跟踪并拦截了从C-17 运输机降落伞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MRBM)。第11 ADA 旅的士兵在事先不知道发射时间的情况下进行了发射、重新控制和雷达操作。

五、 THAAD系统战术性能

一、萨德系统作战技术指标

“萨德”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便于运输和快速重新定位系统的能力。这使得萨德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宙斯盾弹道导弹和爱国者-PAC-3等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也是移动的,但它们的射程更加有限,而萨德还可以拦截更广泛的威胁。它可以拦截外部和内部大气威胁,而宙斯盾弹道导弹只能拦截外部大气威胁,爱国者-PAC-3只能对大气层构成威胁。然而,萨德系统也有一些局限性。它最初并不是为了对付洲际弹道导弹(ICBM)而开发的,而是为了对付短程和中程导弹。它也可能无法有效对抗弹道不规则且不稳定的导弹,因为拦截导弹必须准确击中并摧毁来袭导弹的前部。为了让萨德系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它将被部署在前沿,以探测洲际弹道助推阶段,并方便其前沿部署拦截弹,这些拦截弹具有摧毁助推阶段导弹的潜力。 “萨德”系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区分真正的弹头和诱饵弹头。雷达的数据基于导弹的外部特征,例如形状和亮度。当真正的弹头从诱饵中发射时,萨德雷达可能很难准确识别它。因此,“萨德”导弹有可能击中诱饵导弹,让真正的弹头继续飞向目标。

“萨德”系统战斗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性能参数数据指标弹丸长度(米) 6.17 弹丸直径(毫米) 340(助推器) 机动能力10(大气层外5)倍重力加速度最大作战距离(公里) 200 发射方式8管倾斜热发射器质量(公斤) 600 动力装置352 杀伤方式直接碰撞杀伤作战高度(km) 40~150 天线辐射方式数字波束形成最大速度(马赫) 8.45 最大拦截速度(公里/秒) 2.8 制导系统惯性导航+指令+红外成像

2.“萨德”系统覆盖性能

“萨德”导弹射程300公里,可以有效防御半径200公里的区域,而“爱国者2”和“爱国者3”的反导射程分别只有15公里和30公里。因此,“爱国者”被归类为“点防御系统”,“萨德”则是“区域防御系统”,主要用于保护更大的战略区域和目标。这一功能很受日本、以色列等领土较小国家的欢迎,因为几套“萨德”就可以覆盖其整个领土,起到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美军曾声称,四套“萨德”加上七套“爱国者”系统可以覆盖韩国全境。

如下图所示,THAAD的AN/TPY-2雷达的雷达覆盖区域为红色,拦截弹保护的范围为黄色,白线为朝鲜“大浦洞”导弹的飞行轨迹。假设“大浦洞”以最小能量轨迹飞行来估计防御范围。防御范围定义为该情况下萨德系统的运动学极限;实际防御范围会稍微小一些。

那么“萨德”雷达能看到多远呢?

2017年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时,造成

以上知识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